简评《童年的消逝》
简介
同样是摘自豆瓣,摸鱼真爽xxx。童年的消逝 (豆瓣) (douban.com)
《童年的消逝》初版于1982年,是尼尔·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。
“童年”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,印刷术普及之前,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,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,所以人类并没有“童年”;印刷术普及之后,文字成为主导,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,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,“童年”诞生了。
电视时代,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,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,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、战争、性爱、暴力的成人世界,“童年”逐渐消逝。
波兹曼同时指出,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,政治、商业、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,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。
感想
《童年的消逝》是“儿童”这一(社会性)概念的简史,同时它也和《娱乐至死》一样,是对现代媒体传播的批判。
中世纪时的知识被教会这类少数人垄断,普通人作为文盲只拥有语言的听说能力,所有人都共享着同样的、以图像视觉和听觉为主的、具象的、只存在于瞬间的内容载体,因此当时的“儿童”和“成人”的思想和学识并没有什么不同,“儿童”在那里不过是“缩小的成人”,没什么特别的。
印刷术的发明,使曾经的垄断被打破,知识变得唾手可得,个人及其表达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。当人们开始尊重理性、尊重逻辑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类时,就会开始重视文字读写。文字是一种抽象的内容载体,学习它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导向变化的过程,因此儿童概念开始被重视,因为他们若想获得知识,需要先学习读写文字。人们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儿童与成人的更多区别,并开始在各个方面保护儿童。
但电视的发明又使“儿童”这一概念开起了历史倒车,因为电视是一种以图像为导向的媒体,看电视几乎不需要抽象的逻辑能力,只需在瞬时和市场导向的噱头中狂欢。儿童变得越来越“成熟”,而成人也变得越来越像巨婴。
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太喜欢电视/收音机这类媒介,首先是上述的原因,其次几乎所有用户在使用它们时都是被动地接收信息。
在作者写作此书时,计算机技术才刚起步,想使用电脑必须拥有编程能力,而作者确实有高瞻远见,预料到电脑可能在未来(我们的现在)也变得图像导向起来。根据纯粹的个人经验也能感受到,现在的小孩更是“猖狂”。
但我不认为电脑,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会比电视更差(从应用逻辑抽象能力获取知识的角度看),理由很简单: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,不仅照样可以发布自己的想法,而且能传播得更广,而web2.0时代更是变成了全民参与,所以网络中包含着大量文字内容或深度内容可供低成本查阅。虽然过于短平快的弊端也随之显现,而且网络空间中的人们是否能真实的表露自我尚且存疑(用《景观社会》的名词来说,里面应该存在着大量的混合式景观)。但如果对这一状态不满,破圈的过程确实比电视时代简单多了(只是你首先需要预料到自己可能是温水里的青蛙)